新生兒奶量怎麼算?0-1歲嬰兒奶量公式與厭奶期對策全指南! 本文提供專業嬰兒奶量計算公式,解析各月齡寶寶所需奶量,並教您從7大反應判斷寶寶是否吃飽。特別整理厭奶期特徵與7種改善方法,解答新手父母常見餵養疑問,更包含哺乳期營養建議,讓您輕鬆掌握嬰兒餵養黃金標準!
文章目錄
一、新生兒奶量喝多少?從公式計算嬰幼兒奶量
(一)新生兒一天需要多少奶量?
新生兒的奶量需求會隨著成長階段不斷變化。剛出生時,寶寶的胃容量非常小,大約只有5-7毫升(約一顆櫻桃大小),因此需要少量多餐的餵養方式。隨著日齡增加,胃容量逐漸擴大,每次的奶量也會隨之增加。
出生第1天:每次約5-15毫升,全天總量約30-90毫升
出生第2-3天:每次約15-30毫升,全天總量約90-180毫升
出生第4-7天:每次約30-60毫升,全天總量約180-420毫升
出生第2週:每次約60-90毫升,全天總量約420-630毫升
出生1個月:每次約90-120毫升,全天總量約630-840毫升
值得注意的是,這些數值僅供參考,每個寶寶的實際需求可能有所不同。早產兒或低體重兒的奶量需求會與足月兒不同,應遵循醫護人員的專業建議。
(二)嬰兒奶量計算:嬰兒奶量公式介紹
對於想要更精確計算嬰兒奶量的父母,可以參考以下幾種常見的計算公式:
- 體重計算法:
-
出生1-10天:每日奶量(ml) = 嬰兒體重(kg) × (日齡+10) × 10
-
10天以上:每日奶量(ml) = 嬰兒體重(kg) × 150-200ml
例如:5公斤的2個月大寶寶,每日奶量約為5×150=750ml至5×200=1000ml之間。
-
熱量需求法: 嬰兒每日每公斤體重需要約100-120大卡的熱量,配方奶每100ml約提供67大卡。 公式:每日奶量(ml) = (嬰兒體重(kg) × 100-120) ÷ 0.67
-
簡易估算法:
- 0-1個月:每日總奶量約為體重(kg)×120-150ml
- 1-6個月:每日總奶量約為體重(kg)×110-130ml
- 6-12個月:每日總奶量約為體重(kg)×90-120ml
這些公式計算出的結果應視為參考值,實際餵養時仍需觀察寶寶的個別需求與反應調整。

二、從0歲到1歲,嬰兒奶量表一次公開!
以下是0-12個月嬰兒的奶量參考表,幫助父母掌握各階段的餵養需求:
月齡 | 每次奶量(ml) | 每日餵食次數 | 每日總奶量(ml) | 注意事項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出生-1週 | 15-60 | 8-12 | 120-480 | 少量多餐,按需餵養 |
1-2週 | 60-90 | 7-8 | 420-720 | 胃容量逐漸增加 |
2週-1個月 | 90-120 | 6-7 | 540-840 | 建立較規律作息 |
1-2個月 | 120-150 | 6 | 720-900 | 夜間睡眠時間延長 |
2-3個月 | 150-180 | 5-6 | 750-1080 | 可能出現厭奶期 |
3-4個月 | 180-210 | 5 | 900-1050 | 消化系統更成熟 |
4-6個月 | 210-240 | 4-5 | 840-1200 | 可考慮添加副食品 |
6-8個月 | 210-240 | 4 | 840-960 | 副食品量增加 |
8-10個月 | 210-240 | 3-4 | 630-960 | 固體食物為主 |
10-12個月 | 210-240 | 3 | 630-720 | 接近成人飲食模式 |
重要提醒:
- 此表適用於配方奶餵養的寶寶,母乳餵養的寶寶可能會有不同的進食頻率和量。
- 早產兒或有特殊健康狀況的寶寶應遵循醫生的個別化建議。
- 添加副食品後,奶量會自然減少,這是正常現象。
- 每個寶寶的生長速度不同,表格中的數值僅供參考,實際應以寶寶的需求為準。
三、怎麼知道寶寶有沒有吃飽?依照寶寶反應調整新生兒奶量
判斷寶寶是否吃飽是新手父母最常遇到的困擾之一。以下是7個觀察指標,幫助您確認寶寶的進食狀況:
寶寶吃飽反應1:排便量與排尿量充足
- 出生第1天:至少1次排尿,1-2次排便(胎便)
- 出生第3天:至少3次排尿,3次排便
- 出生第5天後:每天6-8次排尿,3-5次排便
- 1個月後:排便次數可能減少,但排尿量仍應充足
寶寶吃飽反應2:尿液顏色呈現清澈淡黃色
- 充足餵養的寶寶尿液應為淡黃色或無色
- 深黃色或濃縮尿液可能表示水分攝取不足
- 尿布重量感明顯,每次更換都有一定份量
寶寶吃飽反應3:自行鬆口停止吸吮奶嘴、乳頭
- 吃飽的寶寶會自然鬆開乳頭或奶嘴
- 手部放鬆,不再緊握拳頭
- 臉部表情滿足,可能露出微笑或進入睡眠狀態
寶寶吃飽反應4:沒有主動尋乳反應
- 吃飽後對刺激嘴角的尋乳反射減弱或消失
- 將手指靠近嘴角時不會轉頭尋找
- 抱近乳房或奶瓶時不會表現出急切想吃的樣子
寶寶吃飽反應5:喝奶速度變慢
- 初期吸吮快速有力,後期節奏變慢
- 可能出現”吸吮-休息-吸吮”的模式
- 最後階段可能只是輕含著乳頭或奶嘴,沒有實際吸吮
寶寶吃飽反應6:體重穩定增加
- 出生後第1週:體重可能下降5-10%,屬正常現象
- 第2週起:每天增加約20-30公克
- 第1個月:每週增加約150-200公克
- 1-6個月:每月增加約500-600公克
- 定期兒科健診時,醫生會評估生長曲線是否正常
寶寶吃飽反應7:活動力充足
- 清醒時精神良好,眼神有活力
- 會主動與照顧者互動,發出聲音或表情
- 睡眠品質良好,能夠安靜入睡2-3小時
補充:親餵的媽媽可觀察自身乳房狀況
- 餵奶前乳房飽滿,餵奶後明顯變軟
- 餵奶時可聽到寶寶規律的吞嚥聲
- 沒有持續的乳頭疼痛或破皮情況
- 哺乳後寶寶能安靜入睡1.5-2小時以上

四、寶寶厭奶期怎麼辦?7大方法改善寶寶不喝奶!
(一)厭奶期特徵:如何判斷寶寶到了厭奶期?
厭奶期是許多嬰兒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的階段,通常發生在以下時期:
- 3-4個月:第一次明顯厭奶期
- 6個月左右:添加副食品階段
- 8-10個月:活動量增加,對外界更感興趣
厭奶期的常見表現:
- 喝奶時容易分心,任何聲響都會中斷進食
- 奶量明顯減少,可能只有平時的1/2或2/3
- 看到奶瓶或乳房就轉頭、哭鬧或緊閉嘴巴
- 喝奶時間拉長,一餐可能要餵30分鐘以上
- 只有在半睡半醒時才願意喝奶
- 體重增加速度減緩,但仍在正常範圍內
- 精神活力正常,沒有其他不適症狀
(二)厭奶期改善的7種方法
- 營造安靜的餵食環境
- 選擇光線柔和、噪音少的空間餵奶
- 避免電視、手機等會分散注意力的刺激
- 可以輕聲哼歌或播放白噪音幫助專注
- 調整餵食姿勢與方式
- 嘗試不同的抱姿,找到寶寶最舒服的位置
- 親餵媽媽可嘗試”生物性哺育法”,讓寶寶自主尋乳
- 瓶餵者可檢查奶嘴孔徑是否合適(流速太快或太慢都可能影響意願)
- 少量多餐,不強迫進食
- 將原本的奶量分成更多次餵食
- 每次餵食時間控制在15-20分鐘內
- 若寶寶表現拒絕,暫停10-15分鐘後再試
- 適當調整奶的溫度與濃度
- 檢查奶溫是否適中(約37°C)
- 配方奶寶寶可諮詢醫生後稍微調淡濃度
- 母乳寶寶可嘗試不同時間段的母乳(前奶與後奶比例不同)
- 增加活動量與按摩
- 餵奶前讓寶寶充分活動,如趴臥、翻身練習
- 進行腹部按摩促進腸蠕動與食慾
- 洗澡後或換尿布時是餵奶的好時機
- 檢視副食品的影響
- 6個月以上寶寶可能因喜歡副食品味道而厭奶
- 可暫時減少副食品量,或將奶混入副食品中
- 選擇強化鐵質的米精或麥精,維持營養攝取
- 排除病理因素
- 檢查是否有鵝口瘡、耳部感染等不適
- 觀察排便是否正常,排除便秘或腹瀉
- 若厭奶超過2週或體重下降,應就醫檢查
厭奶期通常持續2-4週,父母不必過度焦慮。只要寶寶活力正常、尿量充足,大多只是暫時性的發展階段。保持耐心,避免強迫餵食造成負面聯想,多數寶寶會自然度過這個時期。

五、新生兒奶量如何增加减少
(一)如何安全增加新生兒奶量
- 漸進式調整:
- 每次增加5-10ml,觀察2-3天無不適再繼續增加
- 優先增加白天餵食量,夜間維持穩定
- 記錄寶寶的進食與睡眠模式,找出最佳增量時機
- 增加餵食效率:
- 檢查奶嘴孔徑是否合適(新生兒通常使用S號)
- 餵奶時保持奶瓶適當角度,避免吸入過多空氣
- 親餵媽媽可嘗試擠出部分前奶,讓寶寶更快喝到高熱量後奶
- 延長餵食間隔:
- 逐漸拉長間隔15-30分鐘,讓寶寶有足夠飢餓感
- 3個月大後可嘗試3-4小時餵一次,取代2-3小時
- 夜間間隔可逐漸延長至4-5小時
- 營養強化方法:
- 諮詢醫生後可考慮使用熱量較高的配方奶
- 母乳媽媽可增加自身營養攝取,提升母乳質量
- 6個月以上寶寶可添加營養密度高的副食品
(二)如何適當減少新生兒奶量
- 識別過度餵養的徵兆:
- 頻繁吐奶(非一般溢奶)
- 腹脹或明顯不適感
- 體重增加過快(超過生長曲線97百分位)
- 抗拒喝奶,但被強迫後又喝下大量
- 科學減量方法:
- 每次減少10-15ml,維持2-3天觀察適應情況
- 先從非主要餵食時段開始減量(如下午時段)
- 增加餵食間隔時間,讓消化系統充分休息
- 調整餵食節奏:
- 放慢餵食速度,每餵50ml暫停拍嗝
- 使用流量較小的奶嘴,避免吸入過快
- 親餵媽媽可控制單側哺乳時間,平衡前後奶攝取
- 替代安撫方式:
- 辨識寶寶哭鬧原因,非飢餓時改用其他安撫方法
- 建立吃-玩-睡的規律作息,避免用奶止哭
- 引入安撫巾、輕搖等非飲食類安撫技巧
重要原則:無論增減奶量,都應以寶寶的實際需求為依據,避免機械化地追求特定數字。定期兒科檢查可獲得專業的成長評估與建議。

六、新生兒的7大常見問題
Q1:寶寶喝的奶量有點少,要怎麼讓嬰兒奶量增加?
解決方法:
- 確認是否為暫時性食慾不振(如天氣熱、輕微不適)
- 嘗試在寶寶半睡半醒時餵食(晨起或夜間)
- 更換餵食姿勢,增加舒適度
- 檢查奶嘴/乳頭含接是否正確
- 諮詢醫生後可考慮補充嬰兒維生素
- 記錄3-5天的進食日記,找出最佳餵食時機
何時就醫:連續3天奶量不足平時50%,或伴隨活力下降、尿量明顯減少。
Q2:寶寶喝的奶量不固定,是不是要看醫生?
分析: 嬰兒奶量波動是正常現象,可能受以下因素影響:
- 生長速度變化(快速生長期食慾增加)
- 環境溫度(炎熱時需求減少)
- 活動量差異
- 睡眠模式調整
觀察重點:
- 單日差異不超過20%屬正常範圍
- 注意1週平均量而非單次量
- 確認體重增長曲線是否正常
就醫時機:奶量長期(超過2週)低於建議量的70%,或伴隨體重停滯。
Q3:新生兒奶喝不完怎麼辦?
處理步驟:
- 不要強迫喝完,尊重寶寶的飽足感
- 剩餘配方奶應丟棄,不可留待下次使用
- 母乳可冷藏保存(依安全時限)
- 檢視沖泡比例與溫度是否正確
- 下次準備時可先減少10-20ml試量
預防建議:
- 初期可先準備較少份量,不夠再追加
- 學習辨識寶寶的飢餓與飽足訊號
- 建立規律但不僵化的餵食節奏
Q4:到了餵奶時間寶寶還在睡,可以把寶寶叫起來喝奶嗎?
判斷原則:
- 新生兒(0-1個月):超過4小時應輕柔喚醒餵食
- 1-2個月:白天超過4小時,夜間可延至5小時
- 3個月以上:體重正常者可等其自然醒,夜間不需刻意叫醒
喚醒技巧:
- 先輕聲說話、撫摸手腳
- 更換尿布幫助清醒
- 脫去一件衣物(避免過度包裹)
- 抱直拍嗝姿勢
例外情況:早產兒、低體重兒或有特殊健康狀況者應遵醫囑。
Q5:寶寶喝奶時睡著,怎麼辦?
原因分析:
- 舒適安全感導致自然入睡
- 吸吮疲勞(尤其親餵寶寶)
- 奶流速過慢,需過度用力
- 環境過於溫暖舒適
解決方法:
- 餵奶前先輕微喚醒(換尿布、輕拍)
- 保持適度涼爽的環境溫度
- 親餵時可輕壓乳房增加流速
- 瓶餵時檢查奶嘴孔徑是否合適
- 餵食中輕撫耳垂、手掌幫助保持清醒
重要提醒:若頻繁出現餵食睡眠且影響奶量攝取,應諮詢醫生評估。
Q6:除了喝奶,寶寶需要額外喝水嗎?
專業建議:
- 0-6個月:健康寶寶不需額外喝水,母乳或配方奶已含足夠水分
- 6個月以上:開始副食品後可少量給予,每日不超過30-60ml
- 特殊情況(發燒、腹瀉)應遵醫囑補充電解質水
風險提示:
- 過早餵水可能影響營養攝取
- 水中毒風險(稀釋體內鈉離子)
- 減少母乳需求量,影響泌乳量
適當時機:練習用杯子時可給少量水,主要目的為學習技巧而非補充水分。
Q7:寶寶喝奶有哪些要注意的事?
安全守則:
- 配方奶應使用70°C以上水沖泡,殺滅可能存在的病原菌
- 餵食時保持寶寶頭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