嬰兒體溫多少算正常?耳溫和額頭測量有什麼區別?37.5°C算發燒嗎?嬰兒幾度是低燒?如何判斷嬰兒是否發燒?嬰兒體溫多少算發燒?本文將為你解答這些問題,並提供嬰兒發燒的處理方法和正確的體溫測量方式,讓你更好地照顧寶寶。
文章目錄
一、嬰兒正常體溫耳溫
(一)耳溫測量原理
嬰兒正常體溫耳溫是多少?耳溫測量是利用紅外線感測技術,通過測量耳膜所散發出來的紅外線能量,進而轉換成體溫數值。耳膜與腦部的下視丘有著相同的血液供應,而下視丘是人體體溫調節的中樞,所以耳溫能較為準確地反映人體的核心溫度。不過,耳溫的測量結果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,比如耳道內是否有耳垢堆積、測量時耳溫槍的放置角度是否正確等。如果耳道內有大量的耳垢,可能會阻擋紅外線的傳遞,導致測量值偏低;而耳溫槍放置角度不對,可能無法準確對準耳膜,也會使測量結果不準確。
(二)不同月齡嬰兒耳溫正常範圍
一般來說,新生兒的耳溫正常範圍大致在36.4℃ – 37.5℃之間。新生兒的身體各系統還在發育階段,體溫調節功能尚未完善,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。比如,在炎熱的夏天,如果包裹過多,體溫可能會稍微升高;而在寒冷的冬天,如果保暖不足,體溫可能會稍低。
1 – 3個月的嬰兒,耳溫正常範圍通常在36.5℃ – 37.6℃。這個階段的嬰兒,身體機能逐漸發展,但體溫調節能力仍然有限。他們開始對外界環境有更多的反應,比如室內溫度的變化、穿著的多少等,都可能對體溫產生影響。
3 – 6個月的嬰兒,嬰兒正常體溫耳溫範圍一般是36.6℃ – 37.7℃。此時嬰兒的活動量開始增加,身體的新陳代謝也更加旺盛,體溫可能會有輕微的上漲趨勢,但仍然在正常範圍內波動。
(三)影響耳溫測量準確性的因素
除了前面提到的耳垢和測量角度外,環境溫度也是一個重要因素。如果嬰兒剛從寒冷的室外進入溫暖的室內,或者剛從炎熱的室外進入空調房,耳溫的測量值可能會不準確。因為這時嬰兒的耳道溫度還沒有完全適應新的環境溫度。另外,嬰兒的活動狀態也會影響耳溫。如果嬰兒剛劇烈活動過,比如哭鬧、爬行等,身體會產生熱量,耳溫可能會短時間內升高。

二、嬰兒正常體溫額頭
(一)額溫測量方式及原理
嬰兒正常體溫額頭測量通常使用額溫槍,它也是利用紅外線感測技術,通過測量額頭表面所散發出來的紅外線能量來得出體溫數值。額溫測量的優點是操作方便、快速,不需要接觸嬰兒的身體,減少了交叉感染的風險。然而,額溫的測量結果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更大。比如,如果額頭上有汗水,水分會吸收紅外線,導致測量值偏低;如果額頭受到陽光直射,額頭表面的溫度會升高,測量值可能會偏高。
(二)各階段嬰兒額頭正常體溫
嬰兒正常體溫額頭一般在36.0℃ – 37.2℃之間。由於新生兒的體溫調節能力弱,額頭溫度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。在室內溫度適宜的情況下,如果新生兒包裹過多,額頭可能會出汗,導致額溫降低;反之,如果保暖不足,額頭可能會發涼,額溫也會偏低。
1 – 3個月嬰兒的額頭正常體溫範圍通常是36.1℃ – 37.3℃。這個階段的嬰兒開始對外界環境有一定的適應能力,但額溫仍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。比如,室內的通風情況、空氣濕度等都可能影響額溫。
3 – 6個月嬰兒的額頭正常體溫一般為36.2℃ – 37.4℃。隨著嬰兒的成長,身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逐漸增強,但額溫測量時仍需注意外界環境的影響。
(三)額溫測量的誤差及校準方法
額溫測量的誤差主要來自外界環境因素。為了減少誤差,在測量額溫時,應確保嬰兒的額頭乾燥、清潔,避免有汗水、油脂等物質。同時,要避免在陽光直射、空調出風口等環境下測量。如果發現額溫槍的測量結果與實際體溫有較大偏差,可以進行校準。校準方法一般是在穩定的室溫環境下,將額溫槍對準已知準確體溫的物體(如專用的校準儀器)進行校準,按照額溫槍的說明書進行操作。
三、嬰兒體溫多少算發燒
(一)不同測量部位發燒標準
- 耳溫:一般認為,嬰兒耳溫超過37.8℃可初步判定為發燒。但如前文所述,耳溫測量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,所以在判斷時需要結合嬰兒的其他症狀和實際情況。如果嬰兒耳溫雖未達到37.8℃,但伴有精神萎靡、食欲不振等症狀,也需要密切關注體溫變化。
- 額溫:嬰兒額溫超過37.5℃通常可認為是發燒。額溫測量受外界環境影響大,所以在測量時要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擾。如果額溫測量值偏高,但嬰兒沒有其他異常表現,可以多次測量或換用其他測量方式進行確認。
- 肛溫:肛溫是最接近人體核心溫度的測量方式。嬰兒肛溫超過38℃可判定為發燒。肛溫測量需要使用專用的肛溫計,操作時要注意衛生和安全,避免對嬰兒造成傷害。
- 腋溫:嬰兒腋溫超過37.2℃可認為是發燒。腋溫測量相對簡單、安全,但測量時間需要較長,一般需要5 – 10分鐘。在測量時要確保腋窩乾燥,將體溫計夾緊,以獲得準確的測量結果。
(二)發燒程度的劃分
- 低燒:體溫在37.5℃ – 38℃之間為低燒。低燒時,嬰兒可能沒有明顯的不適症狀,或者只有輕微的精神不振、食欲減退等表現。這個階段一般不需要過度緊張,可以通過物理降溫等方式來幫助嬰兒降溫。
- 中燒:體溫在38.1℃ – 39℃之間為中燒。中燒時,嬰兒可能會出現較明顯的不適,如頭痛、乏力、煩躁等。此時除了物理降溫外,可能還需要密切觀察嬰兒的病情變化,必要時就醫。
- 高燒:體溫超過39℃為高燒。高燒時,嬰兒可能會出現抽搐、昏迷等嚴重症狀,對身體的損害較大。需要立即採取降溫措施,並及時送往醫院就診。
(三)發燒對嬰兒的影響
嬰兒體溫多少算發燒?發燒是嬰兒身體對疾病的一種防禦反應,適度的發燒可以刺激免疫系統,增強身體對病原體的抵抗力。但高燒或長時間發燒可能會對嬰兒的身體造成不良影響。比如,高燒會增加身體的代謝率,消耗大量的能量和水分,導致嬰兒脫水、電解質紊亂等。此外,高燒還可能影響嬰兒的神經系統,引起抽搐、昏迷等嚴重後果。

四、嬰兒37.5算發燒嗎
(一)不同測量部位的判斷
- 耳溫:如果嬰兒耳溫為37.5℃,一般不能直接判定為發燒。如前文所述,耳溫測量會受到耳垢、測量角度等因素的影響。此時可以多次測量,或者換用其他測量方式進行確認。如果嬰兒伴有精神萎靡、食欲不振等症狀,即使耳溫為37.5℃,也需要密切關注體溫變化。
- 額溫:嬰兒額溫37.5℃通常可認為是發燒的邊緣值。額溫測量受外界環境影響大,所以在測量時要確保環境穩定,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擾。可以多次測量額溫,或者結合其他測量部位的體溫來綜合判斷。
- 肛溫和腋溫:肛溫和腋溫37.5℃一般不算發燒。肛溫和腋溫的測量結果相對更準確,更能反映嬰兒的身體實際溫度。但如果嬰兒有發熱的臨床表現,如面色潮紅、呼吸急促等,即使肛溫或腋溫為37.5℃,也需要密切觀察。
(二)結合其他症狀判斷
嬰兒37.5算發燒嗎?僅僅根據體溫數值來判斷嬰兒是否發燒是不夠的,還需要結合嬰兒的其他症狀。如果嬰兒體溫37.5℃,但精神良好、食欲正常、睡眠安穩,沒有其他不適症狀,那麼可能只是正常的體溫波動,不需要過度擔心。但如果嬰兒除了體溫37.5℃外,還伴有咳嗽、流涕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,或者精神萎靡、嗜睡、煩躁不安等,則可能是發燒,需要進一步觀察和處理。
(三)應對措施
嬰兒37.5算發燒嗎?如果嬰兒體溫37.5℃,且沒有其他異常症狀,可以給嬰兒適當減少衣物,保持室內通風良好,讓嬰兒多喝溫開水,促進身體的代謝和散熱。同時,要密切觀察嬰兒的體溫變化和精神狀態,每隔1 – 2小時測量一次體溫。如果體溫持續升高或出現其他不適症狀,應及時就醫。
五、嬰兒幾度是低燒
(一)不同測量部位的低燒標準
- 耳溫:耳溫在37.8℃ – 38.5℃之間可認為是低燒。如前文所述,耳溫測量有一定的局限性,所以在判斷低燒時需要結合其他因素。如果嬰兒耳溫在此範圍內,但沒有其他不適症狀,可以先進行觀察。
- 額溫:額溫在37.5℃ – 38.2℃之間通常可認為是低燒。額溫測量受外界環境影響大,所以在測量時要確保環境穩定。如果額溫在此範圍內,且嬰兒有精神不振、食欲減退等表現,需要密切關注體溫變化。
- 肛溫:肛溫在38℃ – 38.5℃之間為低燒。肛溫測量結果相對更準確,更能反映嬰兒的身體實際溫度。如果肛溫在此範圍內,嬰兒可能會有輕微的不適,需要採取一些降溫措施。
- 腋溫:腋溫在37.2℃ – 38℃之間可認為是低燒。腋溫測量簡單、安全,但測量時間較長。如果腋溫在此範圍內,嬰兒可能沒有明顯的不適,但也需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。
(二)低燒對嬰兒的影響
嬰兒幾度是低燒?低燒一般對嬰兒的身體影響較小,它是身體對疾病的一種防禦反應。在低燒階段,嬰兒的免疫系統會被激活,增強身體對病原體的抵抗力。但低燒也可能會使嬰兒感到不適,如乏力、食欲減退等。如果低燒持續時間較長,可能會影響嬰兒的身體發育和營養攝入。
(三)低燒的處理方法
- 物理降溫:可以給嬰兒用溫水擦拭身體,如額頭、頸部、腋窩、腹股溝等部位,通過水分蒸發帶走熱量,達到降溫的目的。也可以給嬰兒貼退熱貼,退熱貼中的凝膠可以吸收熱量,降低局部溫度。
- 多喝水:讓嬰兒多喝溫開水,補充身體因發熱而流失的水分,促進身體的代謝和散熱。
- 適當減衣:給嬰兒適當減少衣物,避免包裹過多,影響身體的散熱。
- 密切觀察:密切觀察嬰兒的體溫變化、精神狀態、食欲等,如果體溫持續升高或出現其他不適症狀,應及時就醫。

六、怎麼判斷嬰兒熱
(一)觀察外在表現
- 面色:嬰兒發熱時,面色通常會變得潮紅。這是因為發熱時身體的血液循環加快,面部血管擴張,導致面色發紅。如果嬰兒的面色突然變得異常潮紅,可能是發熱的早期信號。
- 呼吸:發熱會使嬰兒的呼吸加快。這是因為身體需要更多的氧氣來滿足代謝的需求。如果發現嬰兒的呼吸頻率比平時明顯加快,且伴有呼吸急促、鼻翼煽動等表現,可能是發熱引起的。
- 出汗:嬰兒發熱時,可能會出汗。但出汗的情況因個體而異,有些嬰兒發熱時可能會大量出汗,而有些嬰兒則可能不出汗。如果嬰兒突然出汗,且伴有其他發熱的臨床表現,如面色潮紅、呼吸加快等,可能是發熱的表現。
- 精神狀態:發熱會影響嬰兒的精神狀態。嬰兒可能會變得精神萎靡、嗜睡、煩躁不安等。如果發現嬰兒的精神狀態與平時不同,如不愛玩耍、對周圍的事物不感興趣等,可能是發熱的跡象。
(二)測量體溫
怎麼判斷嬰兒熱?測量體溫是判斷嬰兒是否發熱最準確的方法。如前文所述,可以使用耳溫槍、額溫槍、肛溫計、體溫計等不同的測量工具,測量嬰兒的耳溫、額溫、肛溫、腋溫等。根據不同測量部位的發燒標準,來判斷嬰兒是否發熱。
(三)結合其他症狀
怎麼判斷嬰兒熱?除了觀察外在表現和測量體溫外,還需要結合嬰兒的其他症狀來綜合判斷。比如,如果嬰兒伴有咳嗽、流涕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,可能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發熱;如果嬰兒在打疫苗後出現發熱,可能是疫苗的不良反應。
七、嬰兒發燒處理
(一)物理降溫
- 溫水擦拭:用32℃ – 34℃的溫水浸濕毛巾,輕輕擦拭嬰兒的額頭、頸部、腋窩、腹股溝等部位。這些部位血管豐富,通過溫水擦拭可以促進血液循環,加速熱量的散發。擦拭時要注意動作輕柔,避免擦傷嬰兒的皮膚。
- 退熱貼:退熱貼是一種常用的物理降溫方法。將退熱貼貼在嬰兒的額頭、太陽穴等部位,退熱貼中的凝膠可以吸收熱量,降低局部溫度。退熱貼的作用時間一般為4 – 8小時,使用時要按照說明書的要求進行。
- 降低室溫:保持室內溫度適宜,一般以24℃ – 26℃為宜。可以打開窗戶通風,或者使用空調、風扇等設備來調節室溫。但要注意避免風直接吹到嬰兒身上,以免引起著涼。
(二)藥物降溫
- 適用情況:當嬰兒體溫超過38.5℃,或者物理降溫效果不佳時,可以考慮使用藥物降溫。但藥物降溫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,不能自行給嬰兒服用藥物。
- 常用藥物:常用的嬰兒退熱藥有布洛芬混懸液、對乙酰氨基酚混懸滴劑等。這些藥物可以抑制體內前列腺素的合成,從而達到退熱的效果。使用藥物時要嚴格按照醫生的建議和藥品說明書的劑量使用,避免過量服用。
- 注意事項:在使用藥物降溫時,要注意觀察嬰兒的反應。如果嬰兒出現過敏反應、腸胃不適等不良反應,應立即停止使用藥物,並及時就醫。
(三)補充水分和營養
- 多喝水:發熱會使嬰兒的身體流失大量的水分,所以要讓嬰兒多喝溫開水,補充身體所需的水分。也可以給嬰兒喝一些果汁、米湯等,既能補充水分,又能提供一定的營養。
- 合理餵養:在嬰兒發熱期間,要注意合理餵養。給嬰兒提供易消化、營養豐富的食物,如母乳、配方奶、米糊等。避免給嬰兒食用油膩、辛辣、刺激性食物,以免加重腸胃負擔。
(四)就醫指征
- 體溫持續升高:如果嬰兒的體溫持續升高,超過39℃,且物理降溫和藥物降溫效果不佳,應及時就醫。
- 伴有嚴重症狀:如果嬰兒發熱時伴有抽搐、昏迷、呼吸急促、脫水等嚴重症狀,應立即送往醫院就診。
- 發熱時間較長:如果嬰兒發熱時間超過3天,且沒有明顯的好轉跡象,應就醫檢查,找出發熱的原因。

八、嬰兒體溫忽高忽低
(一)可能原因
- 感染性疾病:嬰兒感染病毒、細菌等病原體後,身體會產生免疫反應,導致體溫波動。在感染初期,體溫可能會忽高忽低,隨著病情的發展,體溫可能會逐漸升高或降低。
- 環境因素:環境溫度的變化、穿著的多少等都可能影響嬰兒的體溫。如果嬰兒在炎熱的夏天,包裹過多,體溫可能會升高;而在寒冷的冬天,保暖不足,體溫可能會降低。
- 藥物影響:某些藥物可能會影響嬰兒的體溫調節功能,導致體溫忽高忽低。比如,一些退熱藥在服用後可能會使體溫迅速下降,但藥效過後體溫可能又會回升。
- 生理因素:嬰兒的身體各系統還在發育階段,體溫調節功能尚未完善,體溫可能會出現生理性的波動。比如,嬰兒在吃奶、哭鬧、活動後,體溫可能會短時間內升高;而在睡眠時,體溫可能會稍微降低。
(二)對嬰兒的影響
體溫忽高忽低可能會對嬰兒的身體造成不良影響。高燒時,身體的代謝率增加,消耗大量的能量和水分,可能導致嬰兒脫水、電解質紊亂等;低燒時,可能會影響嬰兒的身體發育和營養攝入。此外,體溫的劇烈波動還可能對嬰兒的神經系統造成刺激,引起煩躁不安、睡眠不好等問題。
(三)應對措施
- 密切觀察:密切觀察嬰兒的體溫變化、精神狀態、食欲等,每隔1 – 2小時測量一次體溫,並做好記錄。如果發現體溫波動異常,應及時就醫。
- 調整環境:保持室內溫度適宜,避免環境溫度的劇烈變化。根據季節和天氣情況,合理調整嬰兒的穿著,避免包裹過多或過少。
- 合理用藥:如果嬰兒體溫波動是由感染性疾病引起的,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藥。不要自行給嬰兒服用藥物,以免加重病情或引起不良反應。
- 加強護理:給嬰兒提供安靜、舒適的睡眠環境,保證嬰兒充足的睡眠。合理餵養,給嬰兒提供易消化、營養豐富的食物,增強嬰兒的抵抗力。
九、嬰兒體溫怎麼量
(一)不同測量工具的使用方法
- 耳溫槍:使用耳溫槍時,要先將耳溫槍的探頭清潔乾淨,避免有污垢影響測量結果。將嬰兒的耳朵輕輕向後上方拉直,使耳道變直,然後將耳溫槍的探頭放入耳道內,按下測量按鈕,等待數秒鐘即可得到測量結果。
- 額溫槍:額溫槍的使用非常方便,只需將額溫槍對準嬰兒的額頭,按下測量按鈕,即可得到測量結果。但在測量時要注意額溫槍與額頭的距離,一般保持在3 – 5釐米左右,同時要確保額頭乾燥、清潔。
- 肛溫計:肛溫計是測量肛溫的專用工具。使用前要先將肛溫計的水銀柱甩至35℃以下,並在肛溫計的頭部塗上潤滑劑,如石蠟油等。將嬰兒抱在懷中,輕輕分開嬰兒的臀部,將肛溫計緩慢插入肛門約2 – 3釐米,保持3 – 5分鐘後取出讀數。
- 體溫計:體溫計常用於測量腋溫。使用前要先將體溫計的水銀柱甩至35℃以下,將體溫計夾在嬰兒的腋窩下,手臂緊貼身體,保持5 – 10分鐘後取出讀數。
(二)測量時間和頻率
- 測量時間:不同的測量部位,測量時間也有所不同。肛溫和腋溫的測量時間相對較長,一般需要5 – 10分鐘;耳溫和額溫的測量時間較短,一般數秒鐘即可得到結果。在測量時要嚴格按照測量工具的要求進行,以獲得準確的測量結果。
- 測量頻率:測量頻率要根據嬰兒的病情和體溫變化情況來確定。如果嬰兒體溫正常,可以每天測量1 – 2次;如果嬰兒發熱,需要每隔1 – 2小時測量一次體溫,密切觀察體溫變化。
(三)測量時的注意事項
- 衛生安全:在測量體溫前,要確保測量工具的清潔和衛生。使用後要及時清洗和消毒,避免交叉感染。在測量肛溫時,要注意動作輕柔,避免對嬰兒的肛門造成損傷。
- 避免干擾:在測量體溫時,要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擾。比如,不要在嬰兒劇烈活動、哭鬧、吃奶後立即測量體溫,以免影響測量結果的準確性。
- 正確讀數:在讀取測量結果時,要注意正確讀數。對於水銀體溫計,要使視線與水銀柱的頂端保持水平;對於電子體溫計,要按照說明書的要求正確讀數。

常見問題整理(FAQ)
Q1:嬰兒耳溫和額溫測量結果不一致,以哪個為準?
A1:耳溫和額溫測量結果不一致是比較常見的情況。一般來說,肛溫是最接近人體核心溫度的測量方式,如果條件允許,可以測量肛溫來確認體溫。如果只能測量耳溫和額溫,可以多次測量,取平均值,或者結合嬰兒的其他症狀和實際情況來綜合判斷。耳溫測量相對更接近核心溫度,但在測量時要注意排除耳垢和測量角度等因素的影響;額溫測量方便快捷,但受外界環境影響大。
Q2:嬰兒發燒時可以使用酒精擦身降溫嗎?
A2:不建議給嬰兒使用酒精擦身降溫。酒精具有刺激性,可能會對嬰兒的皮膚造成傷害,而且酒精會被皮膚吸收,可能引起酒精中毒等不良反應。對於嬰兒發燒,最好使用溫水擦拭、退熱貼等物理降溫方法。
Q3:嬰兒發燒時可以吹空調嗎?
A3:嬰兒發燒時可以吹空調,但要注意調節好室內溫度和風速。室內溫度一般以24℃ – 26℃為宜,風速不宜過大,避免風直接吹到嬰兒身上。吹空調可以降低室內溫度,幫助嬰兒散熱,但也要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,定期開窗通風。
Q4:嬰兒發燒後體溫正常了,還需要繼續吃藥嗎?
A4:嬰兒發燒後體溫正常了,是否需要繼續吃藥要根據病情和醫生的建議來決定。如果發熱是由感染性疾病引起的,即使體溫正常了,也需要繼續服用抗感染藥物,以徹底治愈疾病。如果只是單純的退熱藥,體溫正常後一般可以停止服用。但在停藥前最好諮詢醫生的意見。
Q5:嬰兒體溫忽高忽低一定是生病了嗎?
A5:嬰兒體溫忽高忽低不一定是生病了。如前文所述,嬰兒的身體各系統還在發育階段,體溫調節功能尚未完善,體溫可能會出現生理性的波動。但如果體溫波動異常,伴有其他不適症狀,如精神萎靡、食欲不振、咳嗽、流涕等,可能是生病了,需要及時就醫檢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