嬰兒拉肚子怎麼辦?專業醫師解析7大常見原因與危險症狀警訊!教你調整奶粉沖泡方式、發燒合併處理技巧,提供安全飲食建議與緊急護理步驟。從原因判斷到預防策略,完整掌握嬰兒腹瀉照護關鍵,幫助寶寶快速恢復健康!
文章目錄
重點提示: 嬰兒拉肚子是常見但可能導致脫水等嚴重併發症的問題,家長需仔細觀察症狀並及時正確處理。本文提供專業且詳盡的指引,涵蓋原因、症狀、奶粉選擇、居家照護、飲食調整、緊急處理及預防措施。
一、 嬰兒拉肚子定義與重要性
- 定義核心: 指嬰兒排便次數突然顯著增加(相較其日常習慣),且糞便性狀明顯變為稀水狀或鬆散不成形。
- 關鍵警示: 新生兒(尤其未滿月)或早產兒腹瀔,因體液調節能力脆弱,極易引發嚴重脫水與電解質失衡,需高度警覺並立即尋求醫療協助。
- 家長觀察要點: 需同時紀錄腹瀉頻率、糞便外觀(顏色、稠度、有無黏液或血絲)、以及伴隨行為變化(如活力、食慾、哭鬧模式)。

二、 嬰兒拉肚子原因深度解析
2.1 感染性原因(最普遍)
- 病毒性腸胃炎:
- 輪狀病毒 (Rotavirus): 曾是嬰幼兒嚴重腹瀉主因,疫苗普及後發生率下降,但仍具高度傳染力。
- 諾羅病毒 (Norovirus): 全年皆可能流行,所有年齡層皆易感染,易在托嬰中心、家庭內爆發。
- 腺病毒 (Adenovirus)、星狀病毒 (Astrovirus): 亦為常見致病原。
- 細菌性感染:
- 沙門氏菌 (Salmonella): 常經由未煮熟的蛋、肉類、禽類或遭污染水源傳播。
- 彎曲桿菌 (Campylobacter): 常見於未煮熟的雞肉、未經消毒牛奶。
- 志賀氏菌 (Shigella): 人傳人傳染力強(尤其糞口途徑),易在衛生條件差處群聚感染。
- 大腸桿菌 (E. coli) 特定菌株: 如O157:H7,可能引發出血性腹瀉,嚴重可致腎衰竭。
- 困難梭狀芽孢桿菌 (C. difficile): 多見於長期或大量使用抗生素後,破壞腸道正常菌群平衡所致。
- 寄生蟲感染:
- 梨形鞭毛蟲 (Giardia lamblia): 經污染水源(湖泊、溪流)或食物傳播,症狀可能持續數週。
- 隱孢子蟲 (Cryptosporidium): 同樣經污染水源傳播,對免疫低下嬰兒威脅性高。
2.2 飲食相關原因
- 配方奶沖泡不當: 水量過少導致濃度過高,增加腎臟與消化負擔。
- 食物過敏:
- 牛奶蛋白過敏: 最常見嬰兒食物過敏,可引發腹瀉、嘔吐、血便、濕疹等。
- 大豆蛋白過敏: 相對較少但仍可能發生。
- 母親飲食影響(母乳寶寶): 母乳中殘留的牛奶蛋白、大豆蛋白、蛋、花生等過敏原可能引發敏感嬰兒反應。
- 食物不耐受:
- 乳糖不耐受: 腸胃炎後常見次發性暫時性乳糖酶缺乏;先天性罕見。
- 餵食過量或濃度過高: 超出嬰兒腸胃負荷能力。
- 添加副食品不當: 過早引入、種類過多、份量過大、質地不適合月齡或嬰兒個體適應不良(例如果汁攝取過量)。
2.3 藥物影響
- 抗生素使用: 廣泛殺死腸道正常益菌,導致菌群失衡引發腹瀉。
- 其他藥物副作用: 某些軟便劑、制酸劑等。
2.4 其他較少見原因
- 腸道構造異常: 如先天性巨結腸症。
- 免疫系統疾病
- 發炎性腸道疾病(罕見於嬰兒期)
- 代謝性疾病
- 嚴重便秘後滲便: 硬便阻塞,腸道分泌液從縫隙滲出,造成類似腹瀔的水便現象。

三、 嬰兒拉肚子症狀辨識與嚴重度評估
3.1 腹瀉本身的特徵
- 排便頻率: 顯著高於平日(例如從每日3次暴增至8-10次或更多)。
- 糞便性狀: 水瀉狀、蛋花湯樣、黏液狀、泡沫狀。
- 糞便顏色: 可能變淡、呈現黃綠色、或異常顏色(需注意是否伴隨血絲)。
- 糞便氣味: 可能特別酸臭或惡臭。
3.2 伴隨的消化系統症狀
- 嘔吐(從溢奶到劇烈噴射狀嘔吐皆可能)
- 明顯脹氣、腹部鼓脹
- 腸絞痛、腹部疼痛(表現為異常哭鬧、蜷縮身體、拒絕按壓腹部)
- 食慾明顯下降或抗拒進食
3.3 脫水症狀(最需關注!依嚴重度分級)
- 輕度脫水:
- 活動力稍減、顯得煩躁不安
- 嘴唇和口腔黏膜略乾
- 小便次數略減(例如7-8小時才換一次濕尿布)
- 前囟門(嬰兒頭頂軟處)輕微凹陷(需醫師評估確認)
- 中度脫水:
- 明顯嗜睡、倦怠無神
- 哭泣時淚水稀少或無淚
- 嘴唇和口腔明顯乾燥
- 眼窩凹陷
- 皮膚乾燥、彈性變差(捏起腹部皮膚回彈變慢)
- 小便次數顯著減少(超過8小時無濕尿布)、尿色深黃
- 前囟門明顯凹陷
- 重度脫水(醫療急症!):
- 極度嗜睡甚至昏迷、意識不清
- 手腳冰冷、出現大理石斑紋
- 呼吸急促、脈搏微弱且快速
- 超過12小時以上無排尿
- 前囟門嚴重凹陷
3.4 發燒
- 體溫超過攝氏38度(建議使用肛溫或耳溫較準確)。
- 發燒合併腹瀉通常提示感染性腸胃炎可能性高。
3.5 血便(需高度警覺)
- 肉眼可見血絲: 可能混於糞便中或附著於糞便表面。
- 黏液血便: 糞便帶有黏液和血絲混合物。
- 草莓果醬樣便: 罕見但危急,可能為腸套疊表徵,需立即急診。
- 大量鮮血或暗紅色血便: 情況嚴重,需緊急處理。

四、 嬰兒拉肚子奶粉選擇策略
4.1 母乳寶寶
- 持續哺餵原則: 母乳是最佳選擇,提供抗體、水分、電解質及易消化營養素。
- 母親飲食調整: 若高度懷疑食物過敏(尤其牛奶蛋白),母親需嚴格執行「排除飲食」,忌口相關食物至少2-4週觀察嬰兒反應。
4.2 配方奶寶寶
- 一般配方奶: 若腹瀉輕微且無乳糖不耐跡象(如腹脹加劇、水瀉更嚴重),可嘗試繼續原配方,但須確保沖泡正確並少量多餐。
- 無乳糖配方奶粉(Lactose-Free Formula):
- 主要適用情境: 因腸胃炎導致「次發性乳糖不耐受」的嬰兒(常見於輪狀病毒感染後)。症狀常為腹脹、酸臭味水瀉、肛門周圍皮膚紅腫破皮。
- 使用時機與轉換: 經醫師評估後建議使用。通常在腹瀉較嚴重(一天多次水瀉)或持續數天未改善時開始轉換。需喝到腹瀉完全停止後,再逐步循序漸進轉回原配方(可能需要1-2週過渡期)。
- 水解蛋白配方奶粉(Hypoallergenic Formula):
- 部分水解配方(pHF): 預防過敏,對治療牛奶蛋白過敏效果有限。
- 高度(廣度)水解配方(eHF):
- 作用: 將牛奶蛋白質分解成極小分子,大幅降低致敏性。適用於輕中度牛奶蛋白過敏嬰兒。
- 口味與接受度: 味道較苦,部分嬰兒需時間適應。
- 胺基酸配方奶粉(Amino Acid-Based Formula, AAF):
- 作用: 完全不含完整蛋白質,由游離胺基酸組成,為「無敏配方」。適用於嚴重牛奶蛋白過敏、多重食物過敏、或對高度水解配方仍過敏的嬰兒。
- 使用指引: 需經小兒科或兒童過敏專科醫師確診牛奶蛋白過敏後才使用。通常建議持續餵食至少6個月或至9-12月齡,再於醫師監測下嘗試轉換。
- 特殊成分配方:
- 含益菌生/益生菌配方: 可能輕微改善症狀或預防抗生素相關腹瀉,但治療急性腹瀉效果有限。
- 含中鏈脂肪酸(MCT)配方: 針對脂肪吸收不良問題(如膽道閉鎖、慢性腹瀉),非一般急性腹瀉首選。
重要原則: 任何配方轉換,尤其是治療性配方(無乳糖、水解、胺基酸),應在醫師診斷與建議下進行,勿自行判斷長期使用。轉換過程需觀察嬰兒適應狀況(腹瀉改善程度、有無其他不適)。
五、 嬰兒拉肚子發燒的處理要點
- 密切監測體溫: 定時測量(每2-4小時)並記錄。
- 積極補充水分: 發燒增加水分蒸發,脫水風險更高。優先給予口服電解質水(如醫師處方之口服補液鹽ORS),其次為母乳或配方奶(視情況調整)。
- 物理降溫:
- 維持環境通風涼爽(約24-26°C)。
- 穿著寬鬆吸汗衣物,避免過度包覆。
- 溫水拭浴(水溫約29-32°C),重點擦拭頸部、腋下、腹股溝等大血管流經處。避免使用冰水或酒精。
- 退燒藥使用:
- 適用時機: 嬰兒因發燒明顯不適(躁動不安、哭鬧不止)、活動力下降或體溫超過39°C時可考慮使用。
- 藥物選擇:
- 乙醯胺酚 (Acetaminophen): 如小兒安佳熱糖漿、小兒普拿疼。較溫和,為首選。需嚴格按體重計算劑量(通常為每次10-15mg/kg),間隔4-6小時。
- 布洛芬 (Ibuprofen): 如小兒依普芬糖漿、小兒舒抑痛糖漿。退燒止痛效果較強,具輕微消炎作用。適用於6個月以上嬰兒。劑量通常為每次5-10mg/kg,間隔6-8小時。
- 注意事項:
- 勿同時或交替使用不同成分退燒藥,除非經醫師指示。
- 勿給予阿斯匹靈(Aspirin)給嬰幼兒,恐引發雷氏症候群。
- 服藥後仍需持續補充水分。
- 就醫時機:
- 未滿3個月嬰兒發燒超過38°C。
- 3個月以上嬰兒發燒超過39°C。
- 發燒持續超過48小時未退。
- 合併抽搐、意識改變、活動力極差、呼吸急促困難、皮膚出現紫斑。
- 退燒藥使用後體溫仍無法下降或嬰兒持續極度不適。
六、 嬰兒拉肚子出現血便的鑑別診斷與處理
- 可能原因與特點:
- 肛裂 (Anal Fissure): 最常見!因腹瀉或硬便摩擦造成肛門口小裂傷。血跡鮮紅、量少、常附著於糞便表面或衛生紙上,嬰兒於排便時可能因疼痛而哭鬧。
- 牛奶蛋白過敏/食物過敏: 血便可能混合於糞便中或呈黏液血絲狀,常伴隨腹瀉、嘔吐、濕疹、生長遲緩等。母乳寶寶也可能因母親攝入過敏原而間接引發。
- 細菌性感染: 如沙門氏菌、志賀氏菌、大腸桿菌O157:H7、困難梭狀桿菌等,可能引發出血性腸炎,糞便帶血或黏液血便,常合併高燒、腹痛。
- 腸套疊 (Intussusception): 醫療急症! 多發生於3個月至3歲嬰幼兒。典型症狀:突發間歇性劇烈腹痛(嬰兒表現為陣發性無法安撫的哭鬧、蜷縮身體)、嘔吐、初期可能排出「草莓果醬樣」黏液血便(非必然出現)。後期可能出現腹脹、嗜睡、休克。
- 壞死性腸炎 (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, NEC): 主要發生於早產兒,尤其是住院中者。症狀包括腹脹、血便、嘔吐膽汁、活力變差、呼吸暫停等。
- 腸道構造異常: 如梅克爾憩室 (Meckels Diverticulum),可能併發無痛性大量血便。
- 嚴重病毒性腸胃炎: 偶有輕微黏膜受損導致少量血絲。
- 凝血功能異常: 相對少見。
- 家長應對與處理:
- 立即拍照記錄: 清晰拍攝帶血糞便的照片(包含尿布整體及近照),供醫師參考。
- 仔細觀察伴隨症狀: 記錄血便顏色(鮮紅、暗紅、黑)、血量(血絲、血塊)、頻率、是否合併高燒、劇烈腹痛(哭鬧模式)、嘔吐(內容物、頻率)、活力變化。
- 暫時保留帶血尿布: 必要時帶給醫師檢視。
- 絕對就醫: 無論血量多寡,嬰兒出現血便都應立即就醫,由醫師判斷原因,尤其需排除腸套疊等急症。

七、 嬰兒拉肚子怎麼辦?居家照護核心步驟
- 首要目標:預防與矯正脫水
- 口服補液鹽 (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, ORS) 使用:
- 重要性: 世界衛生組織(WHO)推薦之黃金標準,能有效補充水分及電解質(鈉、鉀、氯等),吸收效果優於純水或其他飲料。
- 選購: 於藥局購買經衛生單位核可之嬰幼兒專用口服電解質液(如Pedialyte、Oralpädon、悅兒等),避免運動飲料(糖分過高、電解質比例不適合嬰兒)。
- 給予原則:
- 每次腹瀉或嘔吐後補充: 每次約給予體重每公斤10-15毫升(例如8公斤嬰兒,每次可給80-120毫升)。
- 少量多次餵食: 使用滴管、小藥杯、湯匙或奶瓶,每5-10分鐘餵一小口(約5-10毫升),避免一次灌太多引發嘔吐。
- 持續補充: 即使嬰兒睡覺,醒來也應繼續補充。目標是排尿恢復正常頻率、尿色清淡、脫水症狀改善。
- 母乳寶寶: 增加哺餵頻率與時間,只要寶寶願意吸吮就餵。若腹瀔極嚴重,醫師可能建議在餵母乳間額外補充少量ORS。
- 配方奶寶寶:
- 輕中度腹瀉: 評估後可嘗試繼續原配方,採少量多餐(例如每2小時餵平時半量)。
- 較嚴重腹瀔或懷疑乳糖不耐: 經醫師建議後,可考慮暫時轉換成「無乳糖配方奶」並搭配ORS補充。
- 口服補液鹽 (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, ORS) 使用:
- 調整飲食(較大嬰兒/已吃副食品者)
- 急性期(水瀉頻繁時): 暫停所有固體食物、果汁(特別是含高果糖或山梨醇者)、油膩難消化食物。
- 緩解期(腹瀔次數減少、糞便成型些): 可嘗試給予溫和、低渣、好消化的食物,採少量多餐。選擇如:
- 白粥、白吐司(去邊)、白饅頭
- 米湯、米糊
- 蘋果泥(含果膠)、香蕉泥
- 煮熟且去皮的蘋果、紅蘿蔔
- 清湯麵條、蘇打餅乾
- 避免食物: 高糖(糖果、汽水)、高脂(油炸物、肥肉)、高纖(全麥、糙米、大量蔬菜水果)、乳製品(牛奶、起司、冰淇淋,除非是無乳糖產品)、刺激性食物。
- 舒緩臀紅(尿布疹)
- 勤換尿布: 腹瀔時更要保持臀部極度乾爽,一有排便立刻用溫水清洗(避免濕紙巾摩擦),輕輕拍乾或風乾。
- 塗抹厚層護膚膏: 每次清潔後,塗上含氧化鋅(Zinc Oxide)或凡士林(Petroleum Jelly)的護膚膏(如:Bepathen, Desitin, 慕之恬廊等),形成保護屏障隔絕刺激。
- 暫時不包尿布: 若情況允許,可讓臀部適當暴露於空氣中。
- 益生菌(Probiotics)的輔助角色
- 證據顯示有效的特定菌株:
- 鼠李糖乳桿菌GG株 (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, LGG)
- 布拉氏酵母菌 (Saccharomyces boulardii CNCM I-745)
- 可能益處: 縮短病毒性腹瀉(尤其輪狀病毒)病程約1天、減少腹瀉頻率、降低抗生素相關腹瀉風險。
- 使用建議: 選擇有研究證據支持之菌株產品,並按說明書劑量使用。作為輔助療法,不能取代補液治療。
- 證據顯示有效的特定菌株:
- 藥物使用注意
- 避免自行給予止瀉藥: 如Loperamide(易蒙停),嬰幼兒禁用,可能抑制腸蠕動導致毒素無法排出,引發嚴重併發症。
- 抗生素使用: 除非經醫師確診為細菌性感染(如沙門氏菌高燒不退、血便、疑似菌血症)且評估需要使用,否則不應自行或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。病毒感染(最常見)使用抗生素無效且有害。
- 止吐藥: 通常不常規使用於嬰幼兒,需醫師嚴格評估利弊後開立。
- 何時必須立即送醫?
- 年齡小於3個月。
- 出現任何脫水跡象(見第三點),特別是中度至重度脫水症狀。
- 高燒不退(>39°C)或劇烈反覆嘔吐無法進食進水。
- 腹瀔帶血便或黑便。
- 持續劇烈腹痛無法安撫。
- 活力極差、意識不清、嗜睡叫不醒或抽搐。
- 超過8-12小時無排尿(嬰兒)。
- 疑似腸套疊症狀(陣發性劇哭、嘔吐、草莓果醬便)。
- 本身有慢性疾病(心臟病、腎病、免疫不全)或早產兒。
- 居家照顧24-48小時後症狀未改善或持續惡化。

八、 嬰兒拉肚子期間與恢復期的飲食建議
8.1 母乳哺餵寶寶
- 持續哺餵: 不需中斷,增加頻次。
- 母親飲食: 維持均衡,若懷疑食物過敏(如血便、濕疹惡化),諮詢醫師後考慮暫時避開常見過敏原(牛奶、蛋、大豆、小麥、堅果等)。
8.2 配方奶寶寶
- 依前述原則(第四點)評估是否需轉換無乳糖或水解配方。
- 轉換方式: 若需轉換,可於1-2天內完成轉換(例如先替換一半餐數,觀察無異狀再全部替換)。
- 恢復原配方時機: 無乳糖配方需使用至腹瀉完全停止後再持續至少1-2週,然後漸進式轉回(如每天先轉換一餐,觀察2-3天無腹瀉再加一餐)。
8.3 已添加副食品的寶寶(通常>6個月)
- 急性嚴重期(水瀉頻繁、嘔吐):
- 暫停所有固體食物。
- 以口服電解質水(ORS)或母乳/配方奶為主要水分與營養來源。
- 可嘗試給予少量米湯、稀釋的蘋果汁(1:1稀釋)或清粥米湯。
- 緩解期(腹瀔次數減少、糞便稍成形):
- BRAT 飲食原則調整版(僅作為過渡): 溫和、低渣、低脂、易消化食物優先。
- B (Banana):香蕉泥 – 富含鉀離子,幫助補充流失。
- R (Rice):米製品 – 白粥、米糊、米湯、稀飯煮成的濃湯。
- A (Applesauce):蘋果泥 – 煮熟蘋果泥含果膠,能幫助糞便成形。
- T (Toast):白吐司/蘇打餅乾 – 去邊白吐司、原味蘇打餅乾(無奶油)。
- 其他可添加食物: 蒸熟去皮的紅蘿蔔泥、不含乳糖的嬰兒米粉、清湯麵條(無油)、馬鈴薯泥(少油少奶)。
- 少量多餐: 一次給予平常食量的1/3至1/2,視寶寶接受度增加餐次。
- BRAT 飲食原則調整版(僅作為過渡): 溫和、低渣、低脂、易消化食物優先。
- 恢復期(腹瀔停止、糞便成型穩定):
- 逐步恢復正常飲食: 約需數天至一週。
- 優先恢復蛋白質來源: 如熟蛋黃、蒸魚肉、雞胸肉泥(少量開始)。
- 再恢復蔬菜水果: 先從低纖維種類開始(如瓜類、香蕉、蘋果),再漸進至高纖維蔬果。
- 最後恢復乳製品: 優格(含活性益生菌)通常是較好選擇,再嘗試起司,最後才恢復鮮奶。若曾因腹瀔轉無乳糖配方,則依前述原則轉回。
- 全程禁忌食物(完全避免):
- 含糖飲料(汽水、果汁(尤其未稀釋)、加糖果汁)
- 油炸、油膩食物(炸雞、薯條、肥肉)
- 高纖維食物(全麥麵包、糙米、大量蔬菜、帶皮水果、豆類)
- 刺激性食物(辛辣、過酸)
- 牛奶及一般乳製品(除非使用無乳糖產品)。
- 可能產氣食物(如十字花科蔬菜:花椰菜、高麗菜初期也暫緩)。
九、 嬰兒拉肚子的預防關鍵措施
- 嚴格落實手部衛生:
- 照顧者(父母、保母、家人): 處理嬰兒食物、餵食前、更換尿布後、如廁後、料理食物前後必須使用肥皂/洗手乳和流動清水徹底洗手至少20秒。
- 幼兒(開始爬行、學步後): 教導並協助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習慣。
- 環境清潔與消毒:
- 頻繁接觸表面: 每日清潔消毒門把、桌椅、玩具(尤其固齒器)、地面、洗手台等。
- 消毒方式: 使用稀釋漂白水(1:50至1:100)或符合規定的環境消毒劑擦拭。
- 嬰兒用品: 奶瓶、奶嘴、固齒器等定期徹底清潔消毒(煮沸或蒸氣消毒)。
- 安全飲水與食物衛生:
- 沖泡配方奶務必使用乾淨煮沸過的水(水溫建議70°C以上沖泡,再冷卻至適溫)。
- 嬰兒飲用水需煮沸。
- 食物徹底煮熟,特別是肉類、蛋類、海鮮。
- 生熟食分開處理(砧板、刀具分開)。
- 食物保存於安全溫度(冷藏60°C),避免室溫下放置過久。
- 母乳哺育: 母乳含有豐富抗體與保護因子,能降低嬰兒感染性腸胃炎風險。
- 輪狀病毒疫苗接種:
- 重要性: 輪狀病毒是嬰幼兒嚴重腸胃炎與脫水之主因,疫苗為最有效預防方式。
- 接種時程: 為口服疫苗,通常於嬰兒滿2個月及4個月大口服兩劑(Rotarix®),或滿2、4、6個月大口服三劑(RotaTeq®)。務必按時完成接種(第一劑不可晚於出生後15週,最後一劑不晚於8個月大)。
- 正確沖泡配方奶: 嚴格遵守奶粉罐說明,使用專用量匙(不可壓實),先加水至正確刻度,再加入正確匙數奶粉。
- 生病隔離: 家中成員(大人或小孩)有腹瀔嘔吐症狀時,應避免接觸嬰兒,萬不得已也必須嚴格戴口罩與洗手,並加強環境消毒。嬰兒若感染,應暫停上學至症狀解除後至少24-48小時。
- 避免病從口入: 避免讓嬰兒隨意啃咬不潔物品(如公共場所玩具、地面物品)。戶外活動後清潔雙手與臉部。

十、 嬰兒拉肚子常見問題FAQ (家長必讀)
-
Q:嬰兒一天排便幾次算正常?怎樣才算拉肚子?
A: 嬰兒排便次數變化大。母乳寶寶可能一天十幾次,或幾天一次(只要排便順暢軟便即可)。配方奶寶寶通常1-4次/天。關鍵在「變化」:若次數突然比平時明顯增加(例如從3次變8次),且糞便變得很稀水狀、鬆散甚至噴射狀,就是腹瀉。 -
Q:寶寶拉肚子時還可以喝母乳嗎?
A: 強烈建議持續哺餵母乳! 母乳是最佳水分、電解質和營養來源,且含抗體有助對抗感染。除非醫師有特殊考量(如懷疑極少數先天代謝疾病),一般不應中斷母乳。 -
Q:寶寶腹瀉時要換奶粉嗎?該換哪一種?
A: 不一定需要換。輕微腹瀉可繼續原配方少量多餐。若腹瀉嚴重(水瀉頻繁)、持續數天或出現乳糖不耐症狀(腹脹、紅臀、酸臭水便),經醫師評估後可「暫時」轉換「無乳糖配方奶粉」。若懷疑牛奶蛋白過敏(血便、濕疹等),則需醫師診斷後轉換「高度水解」或「胺基酸」配方。切勿自行長期使用特殊配方。 -
Q:拉肚子一定要吃止瀉藥嗎?
A: 絕大多數不需要,且嬰幼兒禁用成人止瀉藥! 腹瀉是身體排出病原或毒素的方式。治療核心是「補充水分與電解質」預防脫水。擅自使用止瀉藥(如Loperamide)可能導致病原滯留腸道引發更嚴重問題(如腹脹、腸阻塞、細菌毒素吸收)。只有極少數特殊情況(如化療後嚴重腹瀉)才可能在醫師嚴密監控下使用特定藥物。 -
Q:口服電解質水(ORS)要去哪裡買?可以自己調嗎?
A: 藥房可購得嬰幼兒專用口服電解質液粉劑或液劑(如Pedialyte®、Oralpädon®、悅兒®等)。不建議自行調配鹽糖水,因比例不易掌握(鹽分過高危險,糖分過高恐惡化腹瀉)。運動飲料糖分高、電解質比例不適合嬰兒,不應作為替代品。 -
Q:寶寶拉肚子又發燒,可以先吃退燒藥嗎?
A: 可以。若體溫超過39°C或因發燒導致嬰兒明顯不適、活動力差,可按體重給予乙醯胺酚(Acetaminophen)類退燒藥。但退燒藥主要緩解不適,無法治療病因。仍需積極補充水分電解質,並觀察有無需立即就醫的警示症狀(如脫水、血便、意識改變)。 -
Q:寶寶便便裡有血絲,怎麼辦?
A: 立即就醫! 最常見是肛裂(血鮮紅、少量、附表面),但也可能是牛奶蛋白過敏、細菌感染或嚴重急症如腸套疊(草莓果醬便、陣發劇哭)。務必拍照記錄血便樣子並帶給醫師看。 -
Q:寶寶拉肚子時,屁屁破皮紅腫很厲害怎麼辦?
A:- 勤換尿布: 一有大便立刻用溫水沖洗(不用濕紙巾摩擦),輕輕拍乾或風乾。
- 厚塗隔離藥膏: 洗淨拍乾後,厚厚塗抹氧化鋅軟膏(如Destin®)或含氧化鋅成分的護膚膏形成保護層。
- 光屁股時間: 每天多次讓寶寶趴著,臀部暴露在空氣中約10-15分鐘。
- 若破皮嚴重或有滲液,應就醫評估是否需要藥物治療(如抗黴菌或弱效類固醇藥膏)。
-
Q:寶寶什麼都沒吃(拒食),會不會餓壞?要強迫餵嗎?
A: 急性腹瀔嘔吐期,腸胃道需要休息,「預防脫水」遠比「進食」重要。此時強迫餵食易引發嘔吐。優先提供口服電解質水(ORS),少量多次給予。只要水分電解質補充得當,短期(1-2天)營養攝取不足不會造成嚴重影響。待嘔吐緩解、寶寶有飢餓感時,再從溫和流質或半流質食物開始少量嘗試。 -
Q:什麼時候一定要帶寶寶去看醫生?
A: 出現以下狀況立即就醫:- 年齡 。
- 任何脫水跡象(見第三點):精神差、喝不下、尿量少、哭無淚、口乾、眼窩囟門凹。
- 高燒不退 (>39°C) 或劇烈嘔吐。
- 大便帶血或呈黑色。
- 持續劇烈腹痛無法安撫。
- 活力極差、嗜睡、意識模糊或抽搐。
- 超過8-12小時無排尿。
- 症狀超過48小時未改善或持續惡化。
- 本身有慢性疾病(如心臟病、腎臟病)或早產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