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兒黃疸 全解析:指數標準、症狀判斷與科學護理指南

 

「新生兒黃疸指數」過高會有哪些風險? 本文詳細解析新生兒黃疸原因(包括生理性與病理性差異)、常見的新生兒黃疸症狀(皮膚泛黃、嗜睡等),並說明當新生兒黃疸過高會怎麼樣(可能引發核黃疸等併發症)。提供專業的新生兒黃疸治療方法(照光療法、換血治療)與哺乳媽媽的新生兒黃疸飲食建議,同時分享實用新生兒黃疸預防技巧,幫助家長守護寶寶健康!兒科醫師完整指南!

一、新生兒黃疸

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的臨床問題,在臺灣,幾乎每個新生兒或多或少都可能會出現黃疸現象。這讓許多新手父母感到擔憂和困惑,擔心黃疸過高會對寶寶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。本文將以專業醫師的角度,從新生兒黃疸指數、原因、症狀、飲食、治療、預防等多個方面進行深入解析,並整理常見問題,為廣大家長提供全面、專業的指導。

新生兒黃疸
二、新生兒黃疸指數

(一)什麼是黃疸指數

黃疸指數,也稱為膽紅素值,是衡量血液中膽紅素濃度的一個指標。膽紅素是紅血球代謝後的產物,正常情況下會經由肝臟代謝後排出體外。當膽紅素產生過多或肝臟代謝功能不完善時,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就會升高,導致皮膚、黏膜和眼白出現黃染現象,即黃疸。

(二)正常與異常的黃疸指數範圍

  1. 生理性黃疸:在臺灣,一般足月新生兒出生後 2 – 3 天開始出現黃疸,4 – 5 天達到高峰,7 – 10 天消退,早產兒可能會延至 2 – 4 周消退。足月新生兒的總膽紅素值通常不超過 15 mg/dL(257 μmol/L),早產兒不超過 18 mg/dL(308 μmol/L),這屬於生理性黃疸範圍,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。
  2. 病理性黃疸:若新生兒出生後 24 小時內就出現黃疸,或黃疸指數上升過快(每日升高超過 5 mg/dL),或總膽紅素值超過上述生理性黃疸的範圍,或黃疸持續時間過長(足月兒超過 2 周,早產兒超過 4 周),則可能為病理性黃疸,需要進一步檢查和治療。

(三)黃疸指數的檢測方法

  1. 經皮膽紅素測定:這是一種無創的檢測方法,使用專門的儀器在新生兒的額頭、胸部等部位測量膽紅素值。操作簡便、快速,但測量結果可能會受到皮膚顏色、厚度等因素的影響,僅作為初步篩查手段。
  2. 血清膽紅素測定:抽取新生兒的血液進行化驗,能準確測定血液中總膽紅素、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的含量,是診斷黃疸類型和程度的重要依據。

三、新生兒黃疸過高會怎麼樣

(一)對神經系統的潛在危害

當血液中膽紅素值過高時,未結合膽紅素(間接膽紅素)可以透過血腦屏障,進入腦組織,引起膽紅素腦病(核黃疸)。核黃疸會對新生兒的神經系統造成嚴重損害,早期可出現嗜睡、反應低下、吸吮無力、頸項強直等症狀,嚴重者可出現抽搐、角弓反張、呼吸衰竭等,甚至導致死亡。幸存者可能會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後遺症,如智力低下、聽力障礙、運動障礙等。

(二)影響肝臟功能

長期高膽紅素血症可能會加重肝臟的代謝負擔,影響肝臟的正常功能。肝臟是膽紅素代謝的主要器官,過高的膽紅素濃度可能會損害肝細胞,導致肝功能異常,如轉氨酶升高、凝血功能障礙等。

(三)其他系統影響

除了神經系統和肝臟外,高膽紅素血症還可能對新生兒的心血管系統、消化系統等產生不良影響。例如,可能會引起心率加快、心律不齊等心血管系統症狀,以及噁心、嘔吐、腹瀉等消化系統症狀。

新生兒黃疸指數
四、新生兒黃疸原因

(一)生理性黃疸原因

  1. 紅血球代謝旺盛:新生兒出生後,體內紅血球壽命較短,代謝速度較快,產生大量的膽紅素。
  2. 肝臟功能不完善:新生兒的肝臟發育尚未成熟,肝細胞內膽紅素代謝酶的活性較低,對膽紅素的攝取、結合和排泄能力不足,導致膽紅素在血液中積聚。
  3. 腸肝迴圈增加:新生兒腸道內正常菌群尚未建立,膽紅素在腸道內被還原為膽素原後,大部分又經腸肝迴圈重新吸收到血液中,增加了膽紅素的再吸收。

(二)病理性黃疸原因

  1. 溶血性疾病:如母嬰血型不合(ABO 溶血、Rh 溶血)、紅細胞酶缺陷(葡萄糖 – 6 – 磷酸脫氫酶缺乏症)等,導致紅血球大量破壞,膽紅素產生過多。
  2. 感染:新生兒感染(如敗血症、肺炎、臍炎等)可引起肝細胞功能受損,膽紅素代謝障礙,同時感染還可能導致紅血球破壞增加。
  3. 肝臟疾病:如先天性肝臟發育異常、肝炎等,肝臟對膽紅素的代謝能力下降,引起黃疸。
  4. 膽道閉鎖:這是一種嚴重的先天性膽道畸形,膽汁排泄受阻,膽紅素逆流入血,導致黃疸。通常在出生後 2 – 3 周黃疸進行性加重,大便顏色變淺,呈灰白色。
  5. 遺傳性疾病:某些遺傳性疾病如 Gilbert 綜合徵、Crigler – Najjar 綜合徵等,由於基因缺陷導致膽紅素代謝酶缺乏或活性降低,引起黃疸。

五、新生兒黃疸症狀

(一)皮膚黃染

這是新生兒黃疸最明顯的症狀,通常從面部開始,逐漸蔓延至軀幹、四肢,甚至手心、腳心。黃染的程度可輕可重,輕者僅在顏面部可見,重者全身皮膚明顯發黃,甚至呈金黃色。

(二)黏膜黃染

除了皮膚外,新生兒的眼白(結膜)、口腔黏膜等也可能出現黃染現象。

(三)精神狀態改變

當黃疸過高時,新生兒可能會出現精神萎靡、嗜睡、反應低下等表現。原本活潑好動的寶寶變得安靜,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減弱。

(四)吸吮無力

由於身體不適,新生兒的吸吮能力可能會下降,吃奶量減少,吸吮時顯得無力。

(五)其他症狀

部分新生兒可能還會伴有發熱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,這可能與黃疸的病因有關,如感染引起的黃疸常伴有發熱等感染症狀。

新生兒黃疸過高會怎麼樣
六、新生兒黃疸飲食

(一)母乳餵養

  1. 母乳的好處:母乳是新生兒最理想的食品,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和免疫物質,有助於新生兒的生長發育和免疫系統的建立。對於生理性黃疸的新生兒,母乳餵養可以促進腸道蠕動,增加糞便排出,減少膽紅素的腸肝迴圈,有利於黃疸的消退。
  2. 母乳餵養的注意事項:母親應保持均衡的飲食,多吃富含蛋白質、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,如瘦肉、魚類、蛋類、新鮮蔬菜和水果等,以提高乳汁的質量。同時,要按需哺乳,保證新生兒有充足的乳汁攝入。

(二)配方奶餵養

如果由於某些原因不能進行母乳餵養,可選擇適合新生兒的配方奶。配方奶應按照說明書正確沖調,保證濃度適宜。在餵養過程中,要注意觀察新生兒的消化情況,如是否有腹脹、腹瀉等症狀。

(三)飲食禁忌

  1. 避免高脂肪食物:新生兒的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善,高脂肪食物可能會加重腸胃負擔,影響消化吸收,不利於黃疸的消退。因此,在黃疸期間,母親應避免食用過多油炸食品、肥肉等高脂肪食物。
  2. 避免辛辣、刺激性食物:辛辣、刺激性食物可能會影響乳汁的質量,對新生兒的腸胃產生刺激,導致消化不良等問題。母親應少吃辣椒、花椒、生薑等辛辣食物。
  3. 避免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:如果母親或家族中有過敏史,應避免食用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,如海鮮、牛奶、雞蛋等,以免過敏物質通過乳汁傳給新生兒,加重黃疸或引起其他過敏反應。

七、新生兒黃疸治療

(一)生理性黃疸的處理

生理性黃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,但需要密切觀察黃疸的變化情況。可以適當增加新生兒的餵養次數,促進腸道蠕動,增加糞便排出,減少膽紅素的腸肝迴圈。同時,要保證新生兒有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生活環境。

(二)病理性黃疸的治療方法

  1. 光照療法:這是目前治療新生兒黃疸最常用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。光照療法是利用藍光或綠光照射新生兒的皮膚,使膽紅素在光的作用下發生結構改變,變為水溶性的異構體,可經膽汁和尿液排出體外。光照療法時,需要將新生兒裸露放在光療箱內,用黑眼罩遮蓋雙眼,會陰、肛門部用尿布遮蓋,其餘部位均裸露。光照時間一般為 24 – 48 小時,也可根據黃疸程度適當延長。
  2. 換血療法:當新生兒黃疸嚴重,血清膽紅素值達到換血指徵,或已出現膽紅素腦病的早期症狀時,需要進行換血療法。換血療法可以換出部分血中遊離抗體和致敏紅細胞,減輕溶血;換出血中大量膽紅素,防止發生膽紅素腦病;糾正貧血,改善携氧,防止心力衰竭。換血療法需要在醫院嚴密的監護下進行,有一定的風險,需要權衡利弊後決定是否採用。
  3. 藥物治療
    • 肝酶誘導劑:如苯巴比妥,可誘導肝細胞微粒體增加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生成,增加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、結合和排泄能力,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。
    • 白蛋白:白蛋白可與遊離膽紅素結合,減少遊離膽紅素對腦組織的損害,適用於血清膽紅素水平較高且存在膽紅素腦病風險的新生兒。
    • 腸道益生菌:如雙歧桿菌、乳酸桿菌等,可調節腸道菌群,減少膽紅素的腸肝迴圈,促進膽紅素的排泄。
  4. 病因治療:針對引起黃疸的不同病因進行相應的治療。如溶血性疾病可給予免疫球蛋白、換血等治療;感染引起的黃疸應積極抗感染治療;膽道閉鎖需要盡早進行手術治療。

八、新生兒黃疸預防

(一)孕期保健

  1. 定期產檢:孕婦應按照醫生的建議定期進行產檢,及時發現並處理可能影響胎兒健康的因素。如母嬰血型不合的孕婦,可在孕期進行抗體效價檢測,必要時進行相應的預防性治療。
  2. 避免感染:孕婦在孕期要注意個人衛生,避免接觸感染源,預防感染性疾病的發生。感染可能會影響胎兒的發育,增加新生兒黃疸的發生風險。
  3. 合理飲食:孕婦應保持均衡的飲食,多吃富含維生素、礦物質和蛋白質的食物,避免食用辛辣、刺激性食物和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,為胎兒的生長發育提供良好的營養環境。

(二)分娩期注意事項

  1. 避免產傷:在分娩過程中,醫護人員應注意操作輕柔,避免對胎兒造成產傷,減少紅血球破壞,降低黃疸的發生率。
  2. 及時清理呼吸道:新生兒出生後,應及時清理呼吸道,確保呼吸通暢,避免因缺氧導致紅血球破壞增加。

(三)產後護理

  1. 早期開奶:新生兒出生後應盡早開奶,一般在出生後半小時內開始母乳餵養。早期開奶可以刺激腸道蠕動,促進糞便排出,減少膽紅素的腸肝迴圈。
  2. 密切觀察:產後要密切觀察新生兒的黃疸變化情況,如黃疸出現的時間、程度、進展速度等。如果發現黃疸異常,應及時就醫。
  3. 保持環境衛生:新生兒的生活環境應保持清潔、衛生,定期通風換氣,避免感染。

新生兒黃疸原因
九、新生兒黃疸常見問題整理(FAQ)

(一)Q:新生兒黃疸一定要照藍光嗎?

A:不一定。生理性黃疸一般不需要照藍光,可通過增加餵養次數等方式自行消退。病理性黃疸是否需要照藍光,需根據黃疸的嚴重程度、病因等因素綜合判斷。如果血清膽紅素值達到光照療法的指徵,或黃疸進展迅速,為防止膽紅素腦病的發生,則需要進行光照療法。

(二)Q:照藍光對新生兒有副作用嗎?

A:光照療法一般是安全的,但也可能會出現一些副作用。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發熱、腹瀉、皮疹等,這些副作用大多較輕微,在停止光照後可自行緩解。在光照療法期間,醫護人員會密切監測新生兒的生命體徵和病情變化,及時處理可能出現的副作用。

(三)Q:母乳性黃疸需要停母乳嗎?

A:母乳性黃疸是指與母乳餵養有關的黃疸,一般分為早發型和晚發型。早發型母乳性黃疸發生在出生後 1 周內,與母乳餵養不足、腸肝迴圈增加等因素有關,不需要停母乳,可增加餵養次數,促進膽紅素排泄。晚發型母乳性黃疸通常在出生後 1 – 2 周出現,黃疸持續時間較長,一般也不需要停母乳,可繼續母乳餵養,但需密切觀察黃疸變化情況。如果血清膽紅素值過高,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暫停母乳 3 – 5 天,待黃疸消退後再繼續母乳餵養。

(四)Q:新生兒黃疸退了還會再復發嗎?

A:一般生理性黃疸消退後不會再復發。但病理性黃疸如果病因未去除,可能會出現復發的情況。例如,溶血性疾病引起的黃疸,如果溶血原因未得到控制,膽紅素可能會再次升高;膽道閉鎖等先天性畸形引起的黃疸,即使經過治療,也可能會因為病情反覆而出現黃疸復發。因此,黃疸消退後仍需密切觀察新生兒的情況,如有異常應及時就醫。

(五)Q:如何區分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?

A: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區分:

  1. 出現時間:生理性黃疸一般在出生後 2 – 3 天出現,病理性黃疸可能在出生後 24 小時內就出現。
  2. 發展速度:生理性黃疸發展較緩慢,病理性黃疸發展迅速,血清膽紅素值每日上升超過 5 mg/dL。
  3. 持續時間:生理性黃疸足月兒一般 7 – 10 天消退,早產兒 2 – 4 周消退;病理性黃疸持續時間較長,足月兒超過 2 周,早產兒超過 4 周。
  4. 黃疸程度:生理性黃疸程度較輕,病理性黃疸程度較重,血清膽紅素值超過正常生理性黃疸的範圍。
  5. 一般情況:生理性黃疸新生兒一般情況良好,無其他異常症狀;病理性黃疸新生兒可能伴有精神萎靡、嗜睡、吸吮無力、發熱等其他症狀。

新生兒黃疸症狀
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的問題,大多數屬於生理性黃疸,可自行消退,但也有部分屬於病理性黃疸,可能對新生兒的健康造成嚴重危害。家長應密切觀察新生兒的黃疸變化情況,了解黃疸的相關知識,如黃疸指數、原因、症狀、飲食、治療和預防等。一旦發現黃疸異常,應及時就醫,進行檢查和診斷,以便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。同時,在孕期和產後做好預防工作,為新生兒的健康成長提供保障。希望本文能為廣大家長提供有益的幫助,讓新生兒能夠健康、快樂地成長。

 

 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